全国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9884868 QQ/微信同号:972445352
相关专题: 悼词 答谢词 讣告讣闻 挽联 祭文 吊唁词 哀悼词 安慰短信 唁电 墓志铭 碑文 清明节文稿
百岁老人逝世悼词范文
发布人:花圈网 发布于: 2019/9/3

  甘惜分 生于xxxx年,四川邻水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

  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双喜临门:一喜是学院迎来60岁生日;二喜是学院资深教授甘惜分先生迎来百岁寿辰。

  因为要研究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刊物《新闻学论集》的缘故,笔者有幸专门采访了甘老。甘老家住北京平安大道的铁狮子胡同1号,这里曾经是段祺瑞执政府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那天,我刚叩开门,甘老就笑呵呵地迎上来,一个劲儿地招呼我落座。未及坐定,甘老已经翻开《新闻学论集》第1辑的扉页了。

  甘老是《新闻学论集》的创办者与第一任主编,他之所以要创办刊物,就是为了“痛击‘新闻无学论’”。翻开《新闻学论集》那泛黄的纸页,我们不难领略甘老上下求索的孜孜努力与拳拳心意。他在第1辑上发表了《什么是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在第2辑上发表了《关于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问题》,在第3辑上发表了《对新闻理论几点分歧意见的看法》……其文煌煌,其意昭昭,洋洋洒洒,难计其数。

  办《新闻学论集》最大的障碍是缺少经费。没有经费怎么办?只能靠学生们到处去“募捐”,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拉赞助”。当时提供赞助的单位主要是各大报社。即便如此,经费还是不足。《新闻学论集》本打算出季刊,不行;出半年刊,还是不能保证;最后基本上一年才出一本。面对重重困难,甘老却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任。

  甘老还特别提到了另外一本书,即由甘老一人执笔完成的《新闻理论基础》。这本书曾经发行20万册,成为全国许多高等新闻院校的新闻理论教材。该书虽然最终成书出版于xxxx年7月,但它的写作时间是xxxx年4月到7月,时值盛夏——据甘老回忆,写书过程也算得上是“挥汗如雨”了。

  专心写书,凝神编刊,千辛万苦,所为何故?甘老于1954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195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在那时,他就感到新闻学方面“看不到书”,书不仅少且浅薄。甘老说:“既然看不到书,只能我们自己来开辟道路!”如果说痛击“新闻无学论”是甘老的第一个贡献,那“新闻学中国化”就是甘老的第二个贡献。甘老曾说:“我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的新闻学,一定要把新闻学中国化,而不是照搬他国。我相信,只要钻得进去,就可以摸索出规律来,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20xx年,《光明日报》“走进大家”专栏曾刊登对甘老的专访文章,简要而精当地介绍了甘老的思想与事业,同时刊登了甘老亲笔题写的书法:“知识不老化,思维不僵化,文风不套化。”这的确是甘老一以贯之的治学思想: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长期照搬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证永远正确,要始终辩证地、客观地、发展地看待问题。谈到这里,甘老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我自己其实没学过新闻学,但我从小读报纸杂志,主要读上海以邹韬奋为首的报人办的东西。当时,我看报看得很多,不过可没想过成为大学的新闻学老师!”

  是呵,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甘老自己年轻时没学过新闻学,后来却一辈子沉浸在新闻学的研究之中;甘老从没想过来人大新闻系当老师,结果一来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风风雨雨,甘老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新闻学教书育人的前沿。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可谓后继有人了。

  回眸甘老“挥汗如雨”的1980年,几十年光阴悄然逝去。当年的学术启蒙刊物现在已成了“过刊”,它们在资料室里沉睡,又会被谁叩醒?然而,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否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一个学科也是如此,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新闻学理论而言,如果没有甘老等老一辈新闻学者的“挥汗如雨”,怎会有当时的新竹破土?又怎会有如今的花团锦簇?甘惜分先生用他的汗水浇灌了一方苗圃。如今,稼穑依旧,耕耘依旧,只是一代一代不断接力而已。今天祖国的新闻事业已经不能与甘老时代的情况同日而语,它已经从一个豆芽长成一棵茁壮的小树。然而,后继者不能也不应该忘怀前行者的功绩,就像长江、黄河之水难以忘怀它们的源头一样。

[百岁老人逝世悼词范文]相关文章:


花圈店原创首发:http://www.shhqw.org/listzt-8958.html
手机版访问:百岁老人逝世悼词范文
上一篇:老师悼词参考范文
下一篇:母亲去世悼词范文
相关资讯:
 ·丧事花圈汉中鲜花同城速递镇巴县留坝县花店殡葬祭祀北京送殡仪馆
 ·永恒怀念,祭祀送花为逝去的亲人献上美丽的回忆
 ·安顺市西秀区殡仪馆花圈店 预定花圈价格实惠 代送花圈到安顺市西秀区殡仪馆指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