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9884868 QQ/微信同号:972445352
相关专题: 悼词 答谢词 讣告讣闻 挽联 祭文 吊唁词 哀悼词 安慰短信 唁电 墓志铭 碑文 清明节文稿
过于自得的挽联
发布人:花圈网 发布于: 2020/3/16
王立嘉   文言、辞赋在今天的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文字,这个道理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在白话文的今天,那些数百年前乃至数千年前的文言文、诗词歌赋依然感动着我们,依然在形式上被许多人喜爱、使用,这个事实也应   该是没有疑义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文言文、诗词歌赋悠久的活力何在?这些形式能否更深刻地融入今天的生活?   读者王立嘉先生致信本报,对本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提出看法。他探讨的是一副挽联的写作,而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则是想以此为由头,倡导大家关注、探讨文言文、诗词歌赋在今天的意义,以更好的继承、发扬我们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本报将专辟版面,供大家讨论。欢迎广大读者赐教。   本报编辑部   8月5日的“中华读书报”,刊登了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我为季羡林先生撰挽联》的文章。专门写文章介绍自己所撰的一副对联,详谈创作过程及作品的佳妙,十分罕见。若非高度满意,大概是不会这样做的。从文章看,龙先生对这副挽联的满意确实非同寻常。据文章介绍,季老逝世后,在朋友“应拿出自己的才华创作一副高水平的挽联”的鼓励和期许下,龙先生经过许多天酝酿苦思,某日突来灵感,下笔时如有“神助”。后又与朋友对挽联的命意反复切磋,对平仄对仗数次推敲,终成妙作。他自称这副挽联“是难得的佳构,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韵无穷”,“明白晓畅中优雅精致,朴素平实里透巧思韵味”。我想,无论古今,对自己的联语或诗文感觉如此之好,评价如此之高,大概可以叹为观止了。在经过几千字长长的铺垫后,龙先生隆重推出了自己的挽联: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同旧体诗词一样,撰写对联要求有相当的古代文学修养和功底。记得马斗全先生曾在文章中感叹,时下所见挽联大多平平甚至庸劣,所以他对难得看到的佳作颇加揄扬。说实话,在读此联前,我被所做的渲染铺垫吊足了胃口,怀着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期望值想要来欣赏学习,佳作难得啊。然而,当我细细读完,不禁大失所望!   先说内容。命意是决定挽联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说此联的上联在命意上还有可取的话,下联则大有问题。季老辞“三顶桂冠”固然是有德之举,但不宜评价太高,更不宜称之为“贻天地”的大德。奉送三顶桂冠虽然是好意,但尺寸未免不合。季老郑重地脱下,并诚恳地说明理由,均是肺腑之言。这与其说是谦虚,毋宁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炒作成风,各种他赠和自赠的高帽子满天飞的当下,这种清醒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尊敬的。但将之拔高为贻留天地的“大德”,显然并不妥当。道理很简单:拒绝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一个人的本分,故不值得过度赞扬。我想,季老一定有比拒戴高帽更可赞誉的品德,惜乎此联所赞不是地方。可谓隔靴搔痒,赞而无益。此外,从语意上说,“德誉”二字用法不妥。“德誉”这个有些生硬的词,含义应该是个人品德所得到的赞誉、称誉,是指外界的评价。能够贻留后世(大而言之贻留天地人间)的,是个人的品德或德行,而不是对品德或德行的评价,此意甚明。所以,这里的“德誉”改为“德行”才对头。   再说形式,同样问题多多。首先是对仗。对联对联,对仗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在这副挽联中,“失对”的情况极为严重。“华梵”与“大师”,“中西”与“泰斗”,“古今”与“国宝”,“英才”与“淡泊”,我想只要稍具常识,是否对仗应该是一目了然的。至于“北大”与“未名”,严格说来也不对仗,至少称不上工整。不过相对于以上离谱之极的失对,也就不去细究了。其次是平仄。对于对联来说,平仄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衡量对联水平高下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这副挽联的平仄,也让人看了摇头。上下联不必全部平仄相对,但关键之处应基本做到;诗歌格律中也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推敲这副挽联的平仄,我认为多数关键字均不合平仄要求:“望”与“誉”、“鲁”与“地”同仄,“通”与“辞”(三处)、“梵”与“师”、“光”与“归”则同平。此联有如此多的平仄不谐,作者居然自称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韵无穷”,简直不知让人说什么好。

花圈店原创首发:http://www.shhqw.org/listzt-18613.html
手机版访问:过于自得的挽联
上一篇:为牺牲在"非典"战线上烈士们所作挽联
下一篇:2010年挽联集
相关资讯:
 ·广西大学民主爱国运动纪念碑附近花圈寿衣店
 ·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花店丧事白事花篮去世葬礼殡仪馆花圈订购异地送花圈
 ·悼念老丈人花圈